首页 部门简介 组织工作 干部工作 人才工作 先锋之歌 其它工作



     学习楷模
天山见证 支教情深——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一)


编者按
  去年12月,本报刊发人物通讯《他的心和学生在一起——记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之后,孟二冬教授的感人事迹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更全面深入地展示孟二冬的人格魅力,进一步弘扬人民教师的师风师德,本报从今日起将连续3天刊发孟二冬的事迹通讯,以方便广大读者更好地向孟二冬学习。 

  2006年新春佳节将至,正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孟二冬,通过DV短片向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学生送去了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我有幸能和大家一起上课、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们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这种缘分在我来看,不是一般的善缘,而是一种福缘。还记得刘禹锡那首诗吗,那是他遭受了重大的政治和人生挫折后写下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是在勉励自己以乐观向上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面对人生。”

  “我今天也成了病树,但我这棵病树也充满信心,充满自信,要和你们这些参天大树们一起迎接新的春天,一起拥抱新的春天。”

  1月8日,当这个短片在石河子大学播放时,终于见到天天思念、脸庞日渐消瘦、但眼神依然坚强温暖的孟教授,师生们都流下了眼泪。

  支教第一堂课上,他用粉笔写了20块板书,繁体字,竖行直排

  巍巍天山雪,浓浓支教情。1月的北疆,室外温度低至零下30多度。孟二冬的几名北大博士生弟子带着老师的嘱托,来到冰雪覆盖的绿洲学府——石河子大学。

  病榻上的孟二冬一直惦记着新疆的学生。他说,新疆的学生学习条件艰苦、学习资料欠缺,我想帮他们弄些资料。他让爱人耿琴刻录了200张古籍资料文献光盘,送给石河子大学中文系的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张。他还拿出3000多元钱买了《全唐文》、《文苑英华》、《十三经注疏》等珍贵的书籍,赠给了石河子大学的中文系资料室。

  孟二冬嘱咐博士生给石河子中文系学生开设学习和学术讲座,他特别叮咛:在新疆的学弟学妹面前,一定要谦虚,千万不要摆架子。他花钱买了16箱水果,香蕉、苹果、梨……丰硕的果实承载着老师的关爱,摆满了学生的课桌。博士生余洁说,在石河子大学的3天里,我深切地感受到孟老师在艰苦的环境里和师生们结下的深厚感情。我们真实地体味着老师援疆支教的每一个细节,心中再一次感到无比震撼。

  负责联系北大中文系对口支援工作的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朱秋德,经常回忆着孟二冬讲课的风采。是的,当孟二冬第一次走上石河子大学的讲台时,就深深吸引了大家。那是刚到石河子的第二天,孟二冬提前15分钟来到文科楼118室。此时教室里挤得满满的,后面走道上慕名前来的其他院、系的学生还搬来了凳子,更有一些人站着听。孟二冬见此情形,就提前上课了。以后的每次课,孟二冬都提前开讲,因为他不愿让学生等,更是为了能尽量多地传授知识。

  没做自我介绍,也没有其他虚套,孟二冬直奔主题,直接对唐代文学风貌做整体介绍,自然得如同已经跟大家相处得很久、很熟。他那一副富有磁性又底气十足的男性嗓音传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在场的师生们为之倾倒。这堂课,孟二冬在黑板上写了擦,擦了写,用粉笔写了20块板书。他的板书是繁体字,竖行直排,多而整齐,漂亮大方。孟二冬一会儿一擦的板书仍在继续,字字珠玑的讲解一潮高过一潮。这堂课后,许多学生都准备了最厚、最大的笔记本,以招架孟二冬几乎是倾泻而来的知识与才气。

  学生在后来给孟二冬的信中这样写道:“在挤满师生的118教室,透过您那铿锵有力、字字珠玑的文学史讲解,在神奇而又美妙、复杂而又多变的唐诗意境中,我们领略着文学的快乐。孟老师,您与我们的心永远地融在了一起。”

  为了不影响讲课发挥和听课效果,当石河子大学教师准备拿起相机走进中文系课堂,准备给孟二冬拍几张工作照时,孟二冬微笑地谢绝了。没能留下一张孟二冬讲课的照片,这也成了石河子大学教师心中一个特别大的遗憾。

  在生命经受最大考验时,他要求:尽量保住我的嗓子,我还要讲课!

  2004年4月26日,孟二冬以惊人的毅力讲完了在石河子大学的最后一堂课。说起那天的情景,许多师生声音哽咽了。

  学生们看到,孟二冬手里的麦克风在微微颤抖,喘气的声音比说话声还大,因呼吸困难,他上课时不得不经常停下来,脸憋得通红。坐在前排的学生咬着嘴唇默默地流着泪,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孟二冬这句话刚落,全班学生连同听课的老师全哭了。此时,孟二冬已发不出声音,他拿起讲台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水。偌大的教室里,只听见他咽水时艰难地咕咚咕咚的响声,流着泪的学生们无语地望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见此情景,随同孟二冬上课的朱秋德老师赶忙走上前,帮助收拾教案,搀扶他离开教室。孟二冬望着全班学生,嘴巴多次动了又动,似乎想说什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刹那间,寂静的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再次回头看了看所有的学生,眼神充满着内疚,充满着歉意,怀着最大的留恋离开了他最热爱的教室。

  朱秋德说,那天在去医院的路上,孟二冬还在费力地说,最后一次课收束得有些匆忙,如果有时间,他还想把最后一章《晚唐五代词部分》讲得更详细些。

  文学艺术学院教师周呈武说,孟二冬住院后,我去探望他,他对我说很抱歉,说考试试题还没有出好,等回北京后再寄给我们。

  含泪听完孟二冬最后一堂课的中文系2002级学生欧阳超,在当天的日记上这样写道:“我对他有太多的不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位老师能令我产生如此强烈的难舍情愫。”

  很多学生不知道,当孟二冬被紧急送回北京抢救,在生命经受最大的折磨和考验时,他对医生说出的唯一希望是:

  “尽量保住我的嗓子,我还要讲课!”

  他让人理解了什么是对口支援,他的精神在支教中得到了升华

  石河子大学的学生时刻挂念着他们的老师。2005年国庆节前,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学生自发地捐款2881.40元,托回京休假的北大支教老师带给孟二冬。孟二冬和他的爱人很感动,但又分文未动地退还给了学生。

  1月19日,石河子大学中文系02级的张瑜和杜淑娟,带着全班同学的问候,来北京看望孟二冬。她们向老师倾诉大家的思念,描述石河子大学的变化和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孟二冬眼眶湿润了。杜淑娟含着泪说:“大学四年,您是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老师。您的唐代文学课给我们的影响太大了,现在许多同学更坚定了当教师的理想。

  学生们还给孟二冬带来了漂亮的牛皮手鼓和各式各样的新疆干果。学生们说,孟老师,您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再来新疆,我们会捧着甜甜的哈密瓜和大大的葡萄欢迎您。您给我们唱歌,我们一起学新疆的手鼓。

  “在我们这个西部偏远但又不安于平静的小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受各种诱惑,向往着富裕、开放、繁华的世界,一批人走了,像潮水一般被喧哗世界的大海所淹没,另一批人又在蓄势待发,摆好了起跑的姿势。”石河子大学教师卿涛说:“在西部边疆教育的讲台上,当我们年轻一代高校教师被孟二冬震撼之后,我们明白,自己责任的种子早就埋在了这片土地上,根植在国家、民族振兴的土壤里,年轻的肩上开始感觉到重量了,但脚步一定是更轻快了。因为,我们身边会有更多像孟二冬一样坚守自己的生活选择和学术追求的人在引领着大家前进。”

  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周生贵感叹道,现在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对口支援,除了学科、学术和人才培养的推动外,在精神文明尤其是学风、精神的这种感染和力量,对于我们西部大学的建设更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石河子大学日前已发出聘书,聘任孟二冬为该校终身教授。正如北京大学副秘书长赵为民教授所说,孟二冬是一个在平凡中体现伟大的普通教师,学生对他有那么深的感情,教师对他有那么深的留恋。他的精神,在支教中得到了升华!

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本报评论员

  在质朴的平凡中透现一种深刻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效应,但却绽放出时代的光彩,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的事迹让我们由衷地作出这样的解读。

  他以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他甘为人梯,诲人不倦,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毅然接受支援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任务,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也难以放下自己那份责任,仍然以坚韧的毅力支撑着上好每一堂课。即使身在病榻,他还牵挂着新疆学生的学习,还坚持指导着身边的弟子。

  在他的人生辞典里,为学、为师、为人高度和谐统一。做学问,他博学而笃志,淡泊以求真,七年磨一剑写出《〈登科记考〉补正》;做教师,他痴情于讲台,教书更育人,学生都把他当作人生道路上的航灯;做人,他清正而刚毅,乐观且豁达,坦然面对病魔的咆哮,向死而生。

  孟二冬不愧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在社会转型中,有些人迷失在思想浮躁、价值观紊乱、道德困惑、市场喧嚣之中,但孟二冬坚守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人格,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良知,一种对国家、对社会、对事业的良知。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一个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普通教师塑造的人格形象。

  孟二冬不愧是当代人民教师的楷模。在大学校园日渐远离“象牙塔”的称呼,一些高校教师不安心教学和科研,一心追逐个人名利的时候,他以师者最为本真的境界,把心全部交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都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当代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道德高尚。

  孟二冬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著追求。

  正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让孟二冬的生命之火为教育事业而燃烧。这种忠诚、这种热爱,是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绵亘不断的道义传承与现代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的高度融合;这种忠诚、这种热爱,是中国教育界最可宝贵的奉献精神与脊梁精神的完美体现。向孟二冬学习,就是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扬这种精神,拼搏奉献,利国利民,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20号 河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 邮编:050024
冀ICP备18011017号-3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630号
电话:0311-80789820  电子邮件:zzb@mail.hebtu.edu.cn